陈世美是什么样的人(历史上真实的陈世美)
《论语·里仁第四篇》第十六章
子曰: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。
【云说】
利,是人之所欲。人要生存,要解决衣食住行问题,就不能没有对利的追求。人还要求不断改善生存条件,过更好的生活。这都是人之常情。但是,对利的追求,应该受到一定的制约,应当不失德义。如若我们取了不义之利,则心不安,受之有愧;而且他人不服,法也不容,甚至后患无穷。
宋代教育家陈普说,利出私情害万端,义循天理乐而安。
为了眼前一时的不义之利,古今中外多少英雄身败名裂甚至惹来杀身之祸。
为了一己私利而置德义于不顾的人,是有失人格的人。这类人定会为人所不齿,遭人唾弃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见对自己有利的事,可多考虑一下义的方面。“义”就是“宜”:看看这个利是不是合理、合情、合法。
刘备在徐州被曹操打败以后,跟关羽和张飞失散了,独自投奔河北袁绍。曹操使用计策夺取了徐州的下邳,把关羽围困在一座土山上,派遣跟关羽有一面之交的张辽来劝降。
关羽提出三个先决条件:一是只投降汉献帝,不投降曹操;二是刘备的两位夫人要受到赡养和尊重;三是一旦知道兄长刘备的下落,就立刻去投奔。三个条件缺一不可。
曹操爱才心切,就答应了关羽的全部要求,汉献帝还任命他当偏将军。后来曹操跟袁绍交战,在曹操受到严重挫折的时候,关羽斩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,为曹操解围,立了大功,曹操上表奏请朝廷、封关羽为汉寿亭侯,还专门铸成一枚大印送给关羽。
在随后的战斗中,关羽又诛杀了袁绍的另一员大将文丑,正是这次战斗,刘备知道了关羽在曹操手下。不久,关羽也得知兄长刘备在袁绍那里,并且收到袁绍部下送来的刘备亲笔信,当时就写了回信,由来人带回。
关羽把刘备兄长的消息告知嫂夫人以后,就到丞相府向曹操告辞。曹操知道他的来意,在大门上悬挂了回避的牌子,关羽一连去了好几次,都见不到曹操。张辽也推托有病不接见。关羽知道他们的用意,就写了一封信,派人送到相府。然后把历次所收受的金银都封存起来,把汉寿亭侯的大印悬挂在大堂上,带着以前的部将,护送着两位嫂夫人,向着官道进发,去投奔刘备了。
关羽,是中国见利思义的典型代表了。
子曰:见利思义,见危授命,久要不忘平生之言,亦可以为成人矣。什么意思?
孔子说,见到财力想到义的要求,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,长久处于穷困还不忘平日的诺言,这样也可以成为以为完美的人了。
实际,见利思义以义取利就是取财有道,做人不破底线。先义而后利者荣,先利而后义者辱。
传说中的陈世美显然做得差一些了。
陈世美的妻子供他读书。他后来在科举中中了状元,后来做到了驸马。他的妻子来找他,他不但不认,还派杀手追杀她们。这事让皇帝知道了,让包拯审判。后来被铡。
每个人都要追求利,但一个必须的条件就是:要符合义。
如此而已!
分享网址:http://www.091733.com/news/4745.html
相关查询:陈世美